阿狸

关于春节风俗作文300字(通用20篇)

阿狸 2021-10-24 43 2
自学资源提供的关于春节风俗作文300字(通用20篇)下载地址来源于网络分享,网络资源均有时效性,请尽快下载关于春节风俗作文300字(通用20篇),或保存关于春节风俗作文300字(通用20篇)到自己的网盘避免资源失效。
  春节俗称新春、新岁、岁旦等,口头上又称过年、过大年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,春节有很多的风俗,比如办年货、祭灶、扫尘等。今天教育盘为大家带来春节风俗作文300字20篇,供大家参考。



  春节风俗作文一:

  熬年守岁 守岁,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,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,也叫除夕守岁,俗名“熬年”。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,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: 太古时期,有一种凶猛的怪兽,散居在深山密林中,人们管它们叫“年”。它的形貌狰狞,生性凶残,专食飞禽走兽、鳞介虫豸,一天换一种口味,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,让人谈“年”色变。后来,人们慢慢掌握了“年”的活动规律,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,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,等到鸡鸣破晓,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。 算准了“年”肆虐的日期,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,称作“年关”,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:每到这一天晚上,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,熄火净灶,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,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,躲在屋里吃“年夜饭”,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,所以置办得很丰盛,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,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,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,平安地度过这一夜,吃过晚饭后,谁都不敢睡觉,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。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。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,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。“一夜连双岁,五更分二年。”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,通宵守夜,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,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。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。

  春节风俗作文二:

  寒假开始了,转眼间就要过年了,长辈们都忙忙碌碌的准备年货,而小朋友们也盼望过年。可大家知道过年有哪些风俗吗?下面让我来介绍一下吧。

  在全国各地,每逢春节来临,家家户户都有打扫卫生、清洗各种器具、被子等,这种风俗被称为“扫尘”因为“尘”与“陈”谐音,所以新春扫尘有“除尘布新”的涵义,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、晦气统统扫出门。

  每逢春节,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上一幅大红春联,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,听说这一风俗从宋代就开始了,一直传到今天。在民间的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——“窗花”。人们还喜欢在门、墙、窗花等地方倒贴“福”字。大家知道为什么要把“福”字倒着贴吗?因为倒过来贴表示“幸福到了”,“福气倒了”。

 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过年风俗之一。除夕之夜,全家团聚在一起,吃着年夜饭,围坐闲聊,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。

  小朋友们最喜欢的风俗就是放鞭炮和拜年。新年的初一,人们都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,打扮得整整齐齐,出门去走亲访友,相互拜年,恭祝来年大吉大利。小朋友们能收到好多的压岁钱,不过在此提醒小朋友们:压岁钱可不能乱花哦!要用在学习上!

  春节风俗作文三:

  大家肯定都知道春节吧,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。想知道这个节日有什么习俗,就来看看我的作文吧。

  大家在过春节时都放鞭炮,因为鞭炮是为春节而制作的,所以每逢春节来临,家家户户都燃放烟花爆竹,庆祝春节的到来。放鞭炮在古代是为了赶走一个叫“年”的怪兽,“年”欺压百姓,但人们放鞭炮赶走了它。所以放鞭炮作为一种春节习俗流传至今。

  除了放鞭炮,贴对联也是一种春节习俗。对联是用红纸做的,人们相信红色可以降妖除魔,所以用红纸做对联。每一家都贴有对联,门上还贴了“福”字,“福”是倒着贴的,为什么呢?哈哈,意思是表示“福”倒(到)了。

  拜年也是春节习俗,我最喜欢拜年了,因为拜年可以挣压岁钱呢!拜年一般在大年初一的早上,大家都起床很早,相遇时互相问好说祝福语,然后互相拜年发压岁钱,这时候是我最高兴的时刻啦!拜完年我回家数着自己的压岁钱,心里美滋滋的。

  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,如穿新衣,大家一起吃饺子……现在这几年又举办了一些游戏,可以玩,大家都开心。春节的习俗真多呀!声鼎沸喜迎吉祥年”!

  春节风俗作文四:

 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有很多,比如:过年放鞭炮,重阳节登高等。

  我们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。对,是春节。

  过春节的时候大家都要贴对联、贴福字,还要倒着贴,意思是幸福来到了我们身边。春节吃饺子。饺子是“交子”的意思,是旧年向新一年的过渡和交替。古人以前还会包一个钱币在饺子里面,谁第一个吃到钱饺,谁就会在新一年中有福气,可现代人觉得钱币太不卫生了,就改为包糖了。

  过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呢?原来在很久很多久以前有一只年兽每到过年就来吃人了,一次能吃一村子的人呢!大家可怕它了!有一年,年兽又来吃人了,大家都跑到昆仑山。这时一位年迈的老人却拿来红纸做春联,拿来稻草做鞭炮,还拿来蜡烛做灯笼,年兽一看见这些东西吓得魂飞魄散。从此,年兽再也不敢到人间来了,但人们怕它再来人间吃人,便在大年初一放鞭炮。

  春节风俗作文五:

  我的家乡是洛阳,那里有许多习俗,元宵节吃汤圆,清明节祭奠死去的亲人,但这里有一个习俗由来已久——那就是贴对联。

 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,因为它象征着团圆,有一个传说说道:春节时,有一个名叫年的怪兽来抢东西,但有一个老爷爷知道,年怕红色的东西,于是,每逢春节,我们便在门口贴红色的对联,穿红色的衣服,放鞭炮,以防年来侵袭。

  20xx年的时候,我就和家人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。

  那天晚上,妈妈,姑姑煮饺子,我和爸爸妹妹便到门口贴对联,我双手紧握对联,妹妹拿着胶水,爸爸带着我们来到了门口。爸爸喊:“胶水!”妹妹赶紧递上去,他又喊:“对联!”我抽了一张给他,只见他一手拿胶水,一手拿对联,把胶水往对联上一挤,“啪”的一声,拍**框,又照葫芦画瓢,将另一张也拍了上去。然后,甩着大手进去了,边走边喊:“贴——好——了——!”听爸爸这么一喊,大家都跑来看,可在“欣赏”了爸爸的“作品”后,大家捧腹大笑,笑完后,妈妈告诉他:“你贴反了!”爸爸疑惑不解的问:“怎么贴反了?”“对联分上下联和横批两部分,上联贴右边,下联贴左边,横批贴中间,你看你是不是贴反了?”姑姑回答。爸爸看了看,赶紧揭下来,重新贴,之后我们一起吃饺子,看电视,一个美好而又甜蜜的春节就这样过去了。

  这一次过春节,我不仅知道了对联应该怎么贴,还领略了中国传统的源远流长,连贴一张小小的对联也有讲究。

  春节风俗作文六:

 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,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。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,还有一些较为固定的.风俗习惯相传至今。比如,扫尘、发红包、贴春联、贴窗花、倒贴“福”字、画年画和守岁等等,这些风俗都体现着我国民间的文化。

  “腊月二十四,掸尘扫房子”,在古书《吕氏春秋》中记载,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习惯了,此外,扫尘还有“除陈布新”的含义。

  春联也叫对联、桃符,它以对偶、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的愿望,是我们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。春节贴春联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,春联分为上联、下联和横批。

  “福”字,指的是福气、福运,春节贴“福”字是为了表达对亲朋好友的一种祝福。可是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祝福,人们干脆把“福”字倒过来贴,表示“福‘倒’了”。

  现在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已很是普遍,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家家户户带去了兴旺和欢乐的喜庆场面。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《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》的木刻年画,画的是王昭君、赵飞燕、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。

  在此我再送大家一副对联:“焰火耀长空,色彩斑斓欢度除夕度,金龙腾大地,人声鼎沸喜迎吉祥年”!祝大家过一个开心年!

  春节风俗作文七:

 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,为新岁之首,春天之始。天方拂晓喜炮声声,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,红盘盛满大吉(即柑,柑大于桔,故称大吉)、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,门前张灯结彩,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。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,最少是早餐不吃荤。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,主客互致新正如意,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;主人请客以大吉、槟榔(古俗敬槟榔,今用青橄榄代之),共品工夫茶,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,主人要以大吉回赠,俗谓转敬式换吉,意在回敬美好祝愿。

  初一早,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,主人燃放鞭炮以迎。还有手摇万年青叶(俗谓摇钱树)或手执书有“招财进宝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;或是吹唢呐、敲竹板、唱歌谣、做四句、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,都趁着讨点赏钱。初二、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,除搭戏棚演潮剧、山歌剧、做皮影戏外,还有大锣鼓队、虎狮队、英歌队、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。今还有映电影、赛球、书画展、猜谜语等。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,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。

  春节风俗作文八:

 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,是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。春节降临,万象更新,象征着一年的开始;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起点。

  春节之所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,是因为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仪式,能够加强家庭联系与亲情。诸如吃团圆饭、向亲友拜年送礼等等,这些习俗都在提醒人们,家庭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。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,无不隆重而热烈的庆祝这个节日。春节的庆祝活动,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农历正月十五,一连15天。

  古代帝王继位,为了显示“天子”的权威,往往自立历法,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。汉武帝继位,决定重修历法,使之统一。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,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。

  历代皇室庆祝“春节”的场面往往反映出那个朝代的强盛、稳定与繁荣,国家越富强,庆祝仪式就越隆重。为了接待亲戚朋友**拜年,每家每户都在节日前把住家里里外外,打扫得干干净净。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,写上吉祥联语,祈求好运,年年丰收。

  春联在我国华人社会已逐渐简化了。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把象征吉利的“春”“福”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,有者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,那是因为“倒”与“到”谐音,表示“春到”、“福到”的意思。如:爆竹声声三羊开泰羊群来,鞭炮阵阵万马齐喑马儿过。

  春节风俗作文九:

  春节,是农历正月初一,又叫阴历年,俗称“过年”。是我国最隆重、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。

 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。怎样庆贺这个节日,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,已经形成了一些风俗习惯。

  每到春节来临,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,清洗各种用具,拆洗被子窗帘。到处充满着欢欢笑笑搞卫生、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。贴春联

  它以工整、简洁、精美的文字表达美好愿望。每逢春节,无论城市还是农村,家家户户都要选一幅大红春联贴在门上,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。在贴春联的同时,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、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“福”字。“福”字指福气、福运,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,对美好未来的祝愿。有的人干脆将“福”字倒过来贴,表示“幸福已到”“福气已到”。

  除夕之夜,全家团聚在一起,吃年夜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,通宵守夜,象征着把一切不好的事物驱走,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。

 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,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,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。

  这就是美好的春节习俗,我期待着20xx年春节的到来。

  春节风俗作文十:

  终于,熬了一天又一天,2月19日——也就是春节,来临了!2月19日也是我的生日,于是,妈妈就准备了一个惊喜,说要下午告诉我。做了好些作业,到了下午,我正在想妈妈的葫芦里到底卖的啥药,这时妈妈从房间里冲出来,带着我和老爸钻进了汽车。我问妈妈去干什么,她却笑了起来,说:“去万象城滑冰啊!我早猜到你想去了。”

  万象城到了。我们买了门票,穿好笨重的护具就开始滑了。都说轮滑和滑冰一样,其实不然。冰刀是极细的,我滑了两年轮滑一到冰面上根本站不住。扶着栏杆,我颤颤巍巍地一步步往前走,许多新手也跟着我一样扶着栏杆走。走了一圈,我试图放开栏杆,哇!简直寸步难行,差点一个跟斗摔倒在地上。只能重复上面的方法,我接着适应一段时间后,竟惊喜地发现:自己可以一步一顿地在冰上面行走了!会一步步地走了,我就以为自己会滑了,结果当我完全放开手转弯时,重重地摔倒了,脑袋撞地冒了个大包。我不敢滑了,离开了滑冰场。

  通过这件事情,我明白了两个道理:万事不仅不能求急还得有耐心;自认为成功的时候往往就是最接近失败的时候。

  春节风俗作文十一:

  春节的江苏民间,除了贴春联、挂年画、守岁、舞狮子、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风俗外,还有一些独特的风俗,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。

 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,吃时挖出来,谓之掘元宝,亲友来往,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,谓之喝元宝茶,恭喜发财。

 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,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,供上茶果、年糕,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,谓之拜神影子。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,惟恐把财气、如意扫了出去,只能从外往里扫。

 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风俗,由大旗开路,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,初三打夜鼓、初七上七鼓,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,气氛热烈。

 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、冬青、柏枝的.风俗,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,长年青翠。

 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风俗。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,为孩子驱除病邪,边烤边唱:烤烤头,醒醒脑,烤烤脚,步子矫,烤烤肚皮不拉稀,满身都烤遍,疾病永不见。

 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,祈求水神保佑,祭鳌赕佛,谓之上?,禹王庙拆除后,此俗渐渐淡漠。

  春节期间,江苏地区的旧风俗中还有许多禁忌,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,免得口舌之争;不动菜刀,以免杀身之祸;不吃稀饭,怕出门遇雨;不扫地,怕把财运扫光等等。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,有很多不科学的风俗也逐渐被人淡忘;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,却一向延续下来。

  春节风俗作文十二:

  湖南农村的春节有许多的风俗,不信,你听!

  “耍花灯”是其中最有趣的一个,他还是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呢!

  每到新年前,人们都用双手造出四角形,五角形,八角形……形状各异的花灯,外面糊上五颜六色的彩纸,再画上人们虔诚崇拜的财神爷、千手观音、土地爷等各种人物,还有的人画上民间传说中给人民带来吉祥的五羊开泰、龙凤呈祥、猛虎添翼等动物。

  新年一到,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后,人们拿着各自精心制作的花灯,点上一支明亮的蜡烛,聚集在村头的晒谷坪上,二十来盏花灯,把晒谷坪照得如同白昼,在领头人的带领下,敲锣打鼓,排着队举着发亮的花灯,走向一家的堂屋里,听到锣鼓声,主人赶紧点着鞭炮,劈里啪啦,迎接花灯队走进自己的堂屋里,在主人的心里,走进来的不仅仅是花灯队,而是带来了乡亲们的祝福,象征着新年的吉祥和财运。花灯队穿梭在堂屋里,伴随着锣鼓声,花灯队表演着各种动作,堂屋里充满了欢乐和喜气。表演结束后,花灯队又向另一户人家走去,这时,主人忙从怀里掏出一个红包,递给了花灯队的领头人。

  我跟随着花灯队走了一户又一户,直至深夜。这是一个多么愉快的夜晚,我在湖南农村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。

  春节风俗作文十三:

  我的老家在福建,那儿的春节处处张灯结彩,门口悬挂着各行各色的灯,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,家家在做团圆饭,到处是饭菜的香味。

 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。每到农历腊月二十三“祭灶”日这天,我们都要穿上好衣服,在家中供上家禽,鱼类禽畜海鲜,以及水果、糖果、香茶等供品,再烧香放鞭炮,为灶神送行。自然的,“过年”也就开始了。到了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先将象征新春祥瑞、万事如意、招财进宝等内容的春联,贴在自家的门前。此后,在堂屋供桌上摆设供品、香烛,以祭拜祖先并迎接他们“回家过年”。从这时开始,燃放烟花、热闹非凡,而且一直延续到大年初一的早晨。年夜饭中,除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、肉丸和寓有“食鸡起家”之意的鸡肉,以及表示“年寿长久”的长年菜,还有各种极富地方风味的油炸食品、年糕,特别是吃“乌龟豆沙年糕”则有年年益寿的意思。年夜饭吃过之后,便是长辈们给子孙赠送“压岁钱”的给法也颇具特色:年龄大的孩子,其“压岁钱”是用红纸预先包好递到他们手里的;而年幼孩子的“压岁钱”,是先对长辈说吉祥的话才给红包。正月初一这天,人们都会早早起床,梳妆打扮和洗漱停当之后,就是开始了极富人情味的互相拜年祝福,以及走亲访友或游览公园等等,迎来送往,热闹非凡,人们普遍沉浸在欢乐、庆贺、幸福、美满的节日气氛之中。

  这就是我们过春节的过法,这就是独有的过法。

  春节风俗作文十四:

 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。在这个节日里,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习俗。 我的老家就有一个习俗:干什么事不能说“完了”,而要有“好了、满了、圆了”。比如包完饺子不能说“包完了”,得说“包好了”或“包满了”;吃完饭得说“吃好了”或“吃饱了”。我在想,那要是违背了这一条习俗会怎么样呢? 大年三十,为了避嫌爷奶的忌讳,爸妈特意交待我不要乱说不吉利的话。吃饺子时,我想:“假如吃完饺子说‘吃完了’会怎么样?会被训斥几句?会不让拿压岁钱?还是会怎样?”一个个问号从我脑子里“蹦”出来,环绕着。“对了,就这样!”一个鬼点子从我脑海里跳出。我吃过饭,故意说了声:“吃完了。”旁边依就是吃饭声。突然,爸爸意味深长地抬起头,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,然后又意味深长地在我背上不轻不重地打了一巴掌,我悻悻地走开了。 这就是我说话给我的教训。 “完”在字典里的意思是“尽,没有了”,谁想在新的一年刚开始的时候就过完了呢?所以这一习俗也是人们想在新的一年里祈求幸福美好的意思。
  春节风俗作文十五:

 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,是人们辞旧迎新、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。古时“拜年”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,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、祝贺新年如意、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。遇有同辈亲友,也要施礼道贺。

 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。初一早晨,晚辈起床后,要先向长辈拜年,祝福长辈健康长寿,万事如意。长辈受拜以后,要将事先准备好的“压岁钱”分给晚辈。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,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,互道“恭喜发财”、“四季如意”、“新年快乐”等吉祥的话语,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。

  古时,倘或坊邻亲朋太多,难以登门遍访,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,称为“飞帖”,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,上写“接福”两字,即为盛放飞帖之用。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、贺年卡,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。

  随着时间的发展,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。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,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。

  春节风俗作文十六:

  在我的记忆中,印象最深的就是四川那别具一格的春节。

  对于四川人来说新年是很重要的。从初一开始,人们都要“走人户”,互相到亲戚朋友家串门。一家老小都要一起“游喜神方”。在古时候人们都要一起出南门到武侯祠,烧香拜神,吃茶会友……对于四川的春节来说,还有一项不可缺少的习俗——逛庙会。

  在庙会开始时,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穿着崭新的衣服,欣赏着庙会这个盛大的“嘉年华”,在这里艺人们表演着各形各色的绝活,变脸、吐火等高难度技巧层出不穷。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滚铁环、做公鸡车、抽陀螺……各种好玩的游戏、精彩的表演、好吃的小吃,整条街上洋溢着喜气。

  初七是人日,据说杜甫曾与他的友人高适等人在这一天到草堂作诗,互表思念之情。所以在成都的人们都要到草堂和杜甫一起过;初八初九,大街小巷都会点起“天灯”,每到那时,整条街都被照得像白昼一样;正月十五,家家户户吃元宵,敬神送年,又是一番热闹的景象。

四川的春节与别处不同,正月十七春节才算结束,因为正月十六还有一个习俗,那就是“游百病”。据说西北一带妇女多操持家务,因此体质较弱,容易生病,所以在每年正月十六日这天夜里,以驱病邪为主要目的,出门四处游走,天长日久,形成了“游百病”这个风俗。身体弱的人们登上城墙,据说一年都可以不生病。

  春节风俗作文十七:

  人们都知道,春节要放鞭炮,贴对联。你知道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吗?让我来告诉你吧。传说中有一个怪兽——年,常常在大年初一来骚扰人们过春节,于是,村里的人们就会到深山去躲避那个怪兽——年。

  第二个春节到了,人们都跑往深山去躲避年。正在这个时候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挡住了跑往深山的人们,说道:“大家不要慌!我知道怎么挡住年。”人们不相信,更加快速地跳往深山。

  到了晚上,年来了。老爷爷从房间里拿出一串鞭炮,在身上披了一块红布,就跑出了房间。

  到了房门口,鞭炮霹雳啪啦地响,红布在风中飘动,年顿时不敢往前走了,转头就跑。人们欢呼着跑下山,称赞老爷爷很聪明。

  哦!原来年怕声音和红色。所以,人们过年都要放鞭炮,贴对联。

  春节风俗作文十八:

 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,家乡的九月九,除了登高、饮菊花酒、插茱萸等,还有放纸鹞(风筝)的习俗。据说,放纸鹞来自桓景与费长房的故事。一次桓景去费长房处求取除邪去瘟的药,在山上迷路了,后经鸽子引导,才找到费。后人为纪念此事,将纸糊的鸽子带到山上放飞,流传久了,就有了放纸鹞的习俗。旧时,福州等高,放纸鹞的地点主要在乌山,大庙山等地。那是,大庙山有一块登高石,据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,人称“tian皇落地”。传说九月九时,大人带小孩到大庙山,在登高石上一登,便会长高。因此,吸引了福州四城门的人都往这里跑。每逢重阳节,通往大庙山的两条石阶路都被挤得水泄不通。

  九月九登高,“高”和“糕”是谐音,因此,节日期间,福州还有一种特制的糕,称“九重粿”,即粿有九层,中间夹七层糖色,寓意节节高和登高消灾之意。每逢佳节倍思亲。福州的重阳节,还有扫祭祖坟的活动,这与清明的祭坟,合称春秋二祭。现在福州的有些地方,仍保留九月九扫墓的习俗。

  重阳节发展到今天,人们又赋予它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,把登高与全民健身运动结合起来,把祭扫祖坟与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结合起来,有的还把它与海外侨胞牵线搭桥,招商引资结合起来,全国人大还通过了以每年重阳节为老年节的决定。节日期间,各单位、团体还举行各种形式的登山、健身等体育活动。

  春节风俗作文十九:

  春节到了,家家户户喜气洋洋,团团圆圆。春节有许多习俗,比如:贴春联,放鞭炮,吃饺子等等。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它们吧!

  贴门神这是几乎家家户户过年都要做的',关于贴门神还有一段有趣的神话传说:相传在古时候,有位龙王总想偷吃玉帝的贡品,玉帝发现后狠狠地惩罚了它,可龙王依然屡教不改,于是,玉帝让两位身强力壮的天神看守大门,不让龙王再来捣乱。可是两位天神和我们一样要睡觉休息。于是玉帝想了一个好办法,把两位天神的画像贴在门上,从此贴门神的习俗就这样代代流传。

  在我国的北方有一种习俗,就是吃饺子,饺子的谐音即“交子”,表达了人们对更岁交子,对新的一年吉祥富裕的一种渴望。而南方人则喜欢在大年的早晨吃汤圆,意味着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圆圆满满,团团圆圆。人们还喜欢把一种叫“荠菜”的蔬菜和汤圆一块吃,“荠菜”有被称作“聚财”意喻在新的一年招财进宝,心想事成。

  春节里,我们更少不了要放鞭炮来活跃一下春节时欢欢喜喜的气氛了。放鞭炮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:相传在远古的时侯,有一只叫“年”的怪兽,每到春节的时候就出来吓唬人,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,用竹筒点燃扔向它,竹筒爆炸后发出很大的声响,吓走了年兽,放鞭炮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。

  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,它丰富了我们的知识,拉近了人们的距离。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,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它们吧!

  春节风俗作文二十:

  春节的江苏民间,除了贴春联、挂年画、守岁、舞狮子、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,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,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。

 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,吃时挖出来,谓之掘元宝,亲友来往,然后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,谓之喝元宝茶,恭喜发财。

 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,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,供上茶果、年糕,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,谓之拜神影子。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,惟恐把财气、如意扫了出去,只能从外往里扫。

 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,由大旗开路,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,初三打夜鼓、初七上七鼓,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,气氛热烈。

 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、冬青、柏枝的习俗,这时候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,长年青翠。

 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。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,为孩子驱除病邪,边烤边唱:烤烤头,醒醒脑,烤烤脚,步子矫,烤烤肚皮不拉稀,满身都烤遍,疾病永不见。

 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,祈求水神保佑,祭鳌赕佛,谓之上?,禹王庙拆除后,此俗渐渐淡漠。

  春节期间,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,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,免得口舌之争;不动菜刀,以免杀身之祸;不吃稀饭,怕出门遇雨;不扫地,怕把财运扫光等等。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,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;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,却一向延续下来。
  • 屠磊飞
    看完楼主的帖子,我有了一个小目标
  • 单柠檬
    资源过于经典,我已无法呼吸!

请先登录

回复 关于春节风俗作文300字(通用20篇)

VIP专属快捷回复:

失效支持高兴激动给力加油围观路过感动抢座
Copyright © 2023 自学资源 ZX.CQE.CC 本站CDN由又拍云赞助
POWER BY CleenBB x3.4 PROCESSED: 81.6